疏导shū dǎo
1. 使淤塞的水流或阻塞的道路畅通。
例疏导交通。2. 也比(好工具.)喻开导、打通人的思想。
例疏导思想。⒈ 亦作“疏道”。
⒉ 清理水道,使之畅通。
引《后汉书·和帝纪》:“隄防沟渠,所以顺助地理,通利壅塞……刺史、二千石其随宜疏导。”
《新唐书·薛平传》:“始, 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纔二里所。 平按求故道出黎阳西南……乃籍民田所当者易以它地,疏道二十里,以釃水悍。”
《朱子语类》卷二十:“正如疏导沟渠,初为物所壅蔽,才疏导得通,则水自流行。”
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二:“不察天地之气,不明水土之性,不考支干之形势,尚足语疏导、辨方略乎?”
⒊ 泛指疏通引导。
引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古方治暑无他法,但用辛甘发散疏导,心气与水流行,则无能害之矣。”
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他以毕生的精力,把中国民族革命种种运动,疏导整理,溶解联合,以入于普遍的民众革命的正轨。”
开通壅塞的河道。
疏shū(1)本义:(动)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动)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2)(形)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林|~星。(3)(形)关系远;不亲近;不熟悉:~远|生~。(4)(动)疏忽:~于防范。(5)(形)空虚:志大才~。(6)(动)分散;使从密变稀:~散。(7)姓。(8)(名)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9)(名)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
导读音:dǎo1.引导;疏导:~航。~游。先~。倡~。~淮入海。因势利~。
2.传导:~热。~电。半~体。
3.开导:教~。指~。训~。
4.导演:~戏。执~。
5.姓。
并及时采取预约点名方式疏导船舶进出港,最大程度降低船舶压港对海上安全和港口生产的影响。
结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心理疏导,开展健身运动,定期健康体检。
管是控制,理是训练;管是压力,理是疏导;管是条条框框中规中矩,理是苦口婆心指引成长。只管不理,企业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实行半封闭管理,执行宿舍、校门双重出入登记制度;从严管理与教育疏导相结合。
在实践中,李京总结出思想教育“疏导三法”:即理论、规谏和慰藉疏导。
防汛艇上午就冒雨开始疏导停靠在岸或想进入内河的船离开闸区,高音喇叭里的动员声连续不断。
他表示,为帮助学生消除“网瘾”做出的一些尝试,是值得肯定的,而采用疏导的方法也是必然的,但也要注意疏堵结合,绝不能光疏不堵。
他经过长期实地考察,确认仅用父亲堵决口的办法根本不行,而必须以疏导为主。
安技人员和安全员也提前赶至现场对行人进行疏导,全力保证铺油工作的安全实施。
在神堂堡疏导交通,来回全得靠两条腿,一走就是几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