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修史的见识。
引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刘有史学,无史笔;有史裁,无史识也。”
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四》:“以为中世纪在文化上,不能算黑暗和停滞,以为罗丹的出现,是再兴戈谛克的精神:都可以见作者的史识。”
史shǐ(1)(名)历史:~学。(2)(名)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3)姓。
识读音:shí,zhì[ shí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两者从不同侧面程度不一地反映出王劭如实求真的史识,这有助于增进对隋代史学的认识。
戏剧与历史中柳敬亭形象的异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剧作者取舍材料的匠心及其超人的史识艺胆。
实证与史识、全面与客观,是学术史研究的基本原则。
皎然认为钟嵘缺乏史识,又不是诗人,因而不具备批评家的资格。
他认为史识主要指史家的观察力,并介绍了如何做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我国古代史学传世精品著作成因之一,是由于其著作具有突出的治史能力,其中包括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力、史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