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前人留下的德泽。
引《庄子·盗跖》:“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
《史记·孝文本纪》:“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宋曾巩《思轩诗序》:“今六十餘年,而君来世其官,众於是考於州人,以求水部之餘恩遗德。”
瞿秋白《赤都心史》八:“老年人念托氏的遗德,不忍动手。”
⒉ 谓留下德泽。
引《史记·秦本纪》:“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
⒊ 指弃置未用的贤德之人。
引晋羊祜《让开府表》:“假令有遗德於板筑之下,有隐才於屠钓之间,而令朝议用臣不以为非,臣处之不以为愧,所失岂不大哉!”
1.遗失。
2.遗失的东西:路不拾~。
3.遗漏:~忘。补~。
4.留下:~迹。~憾。不~余力。
5.专指死人留下的:~容。~嘱。~著。
6.排泄大小便或精液(多指不自主的):~矢。~尿。~精。
德读音:dé德dé(1)(名)好的品行:美~。(2)(名)恩惠、好处:感恩戴~。(3)(名)姓。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先帝遗德。
备当开张圣听,以光恩师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思播遗德,覃被亿兆,凡厥遐迩,咸与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