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Jiǎ-Zǐ
(1) 干支纪年或记岁数时六十组干支轮一周称一个甲子,共六十年
英a cycle of sixty years(2) 岁月,年岁
英years⒈ 甲,天干的首位;子,地支的首位。古代以天干和地支递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之类,统称甲子。从甲子起至癸亥止,共六十,故又称为六十甲子。古人用以纪日或纪年。
引《吕氏春秋·勿躬》:“大橈作甲子, 黔如作虏首。”
《后汉书·律历志上》:“记称大橈作甲子, 隶首作数。二者既立,以比日表,以管万事。”
刘昭注引《月令章句》:“大橈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
唐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
清黄宗羲《历代甲子考》:“按歷代甲子,自鲁隐公元年己未以下,载籍皆可考据,无有异同。”
⒉ 泛指岁月,光阴。
引唐杜甫《春归》诗:“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叹人间甲子须臾,眨眼间白石已烂。”
明高启《樵》诗:“逢仙休看弈,甲子易駸駸。”
⒊ 年岁;年龄。
引前蜀贯休《赠轩辕先生》诗:“略问先生真甲子,只言弟子是刘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尝问其甲子,殊不闻记忆,但言见黄巢反,犹如昨日。”
萧三《祝保罗·罗伯逊六十大寿》诗:“祝福你长生不老,重添甲子。”
⒋ 季节;岁序。
引唐高适《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诗:“岁时当正月,甲子入初寒。”
唐杜甫《重简王明府》诗:“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
⒌ 天干地支。借指人命八字。
引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黄国》:“华父熟於典故,又好谈命,知人甲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九山王》:“适村中来一星者,自号‘南山翁’,言人休咎,了若目覩,名大譟。 李召至家,求推甲子。”
⒍ 指日历。
引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夫起居注者,编次甲子之书,至於策命、章奏、封拜、薨免,莫不随事记録。言惟详审。”
《西游记》第一回:“那猴在山中……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清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云林为吴人,尚仍至正甲子,其不忘所自如此。”
高旭《癸丑元旦》诗:“新朝甲子旧神州,老子心期算略酬。”
古代以干支纪日或纪年。甲为十干之首,子为十二支之首,干支次第相配,可配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共六十种,统称为「甲子」。亦作为一周纪的名称,如用以 纪年,则一周纪六十年称为「一甲子」。
甲jiǎ(1)(名)天干的第一位。参看〔干支〕。(2)(动)居第一位:~等|桂林山水~天下。(3)(名)(Jiǎ)姓。甲jiǎ(1)(名)爬行动物和节肢动物身上的硬壳:龟~。(2)(名)手指和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3)(名)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用金属、皮革等制成:盔~|装~车。甲jiǎ(名)旧时的一种户口编制;参看〔保甲〕。
子读音:zǐ子zǐ(1)(名)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女|~孙|~婚|~侄|父~|独生~。(2)(名)人的通称:男~|女~。(3)(名)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夫~|诸~百家。(4)(名)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类:~部|~书|经、史、~、集。(5)(代)古代指第二人称你:以~之矛;攻~之盾。(6)(名)(~儿)种子:瓜~儿|~实。(7)(名)(~儿)卵:鱼~|鸡~儿。(8)(形)幼小的;小的;嫩的:~猪|~城|~姜。(9)(动)(~儿)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粒状物:枪~儿|棋~儿。(10)(名)(~儿)铜子儿;铜元:大~儿|小~儿|一个~儿。(11)(量)(~儿)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一~儿线|一~儿挂面。(12)姓。子zǐ(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子zǐ(名)地支的第一位。参看〔干支〕。子zi(1)名词后缀。加在名词性词素后:帽~|旗~|桌~|命根~。b)加在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素后:矮~|垫~|扣~|胖~|折~|坠~。(2)个别量词后缀:一下~|一伙~。
一众异灵军纷纷诧异,那鲮鲤精被甲子还问了一句“白狐狸,你怎么来了,不是不想搅合这里的事么?”。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古人讲他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等。
庆华理学府,精壮斯年。科研结硕果,桃李满芬芳。漫漫甲子路,勤奋求实铺就。殷殷学子情,灵魂园丁浇铸。祝华理:求发展勿踌躇,创佳绩,再攀高峰!
甲子,诣魏公宫延秋门,迎贵人升车。
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倏显还倏隐,造化有元功。
时间过去近两个甲子,八卦山上,一处古树荫翳之中,一门古炮指向不远处的大肚溪,侧后方一座不大的祠堂里供奉着当年保台卫国将士的英灵。
前世百年时光,二十年懵懂无知,二十年发奋努力,近一甲子的清修专研,他确实没有经历过太多动人心魄的事情。
之所以甲子鱼丸远近闻名,系因当地的做法严谨考究,从取料、刮鳞、剔刺到剁茸,从锤炼、拍打、成丸到漂涤,都有一套十分严格、完整的工序。
‘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