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子zhézi
(1) 用纸折叠而成的册子,多用来记账
英booklet in accordion form with a slipcase, used for keeping accounts, etc.⒈ 即奏折。
引《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怎么外官这们利害,咱们在京里看御史们的摺子,总觉言过其实,若像这样,还有天日吗?”
清陈天华《警世钟》:“当初曾国藩做翰林的时候,曾上过摺子,説把诗赋小楷取士不合道理。”
⒉ 折迭而成的纸册,封面封底多用厚纸,多用以记帐。
引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升迁·辞乡绅》:“宜命礼房,将本治乡绅……居恒往来者,通行查开摺子送宅。”
张天翼《从空虚到真实·报复》:“这是一个银行的折子。”
孙犁《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父亲在十字街一家面铺,给我立了一个折子,中午在那里吃。”
⒊ 用竹篾或芦苇编织,用以圈储粮食的长席。
引《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第二日清早, 卜诚起来,扫了客堂里的地,把囤米的摺子搬在窗外廊簷下。”
以白纸折叠而成的册子,分全折五开半及半折三开半两种。封面和封底加贴厚纸,外加硬套。多用于记帐或开列清单等。也作「折子」。
1. 断,弄断:折断。折桂(喻科举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惨重的失败)。
2. 幼年死亡:夭折。
3. 弯转,屈曲:曲折。转折。周折。折中(对不同意见采取调和态度。亦作“折衷”)。
4. 返转,回转:折返。
5. 损失:损兵折将。
6. 挫辱:折磨。挫折。百折不挠。
7. 减少:折寿(减少寿命)。折扣。
8. 抵作,对换,以此代彼:折合。折价(把实物折合成钱)。
9. 心服:折服(a.信服;b.说服)。
10. 戏曲名词,杂剧一本分四折,一折等于后来的一出:折子戏。
11. 判决:折狱。
子读音:zǐ子zǐ(1)(名)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女|~孙|~婚|~侄|父~|独生~。(2)(名)人的通称:男~|女~。(3)(名)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夫~|诸~百家。(4)(名)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类:~部|~书|经、史、~、集。(5)(代)古代指第二人称你:以~之矛;攻~之盾。(6)(名)(~儿)种子:瓜~儿|~实。(7)(名)(~儿)卵:鱼~|鸡~儿。(8)(形)幼小的;小的;嫩的:~猪|~城|~姜。(9)(动)(~儿)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粒状物:枪~儿|棋~儿。(10)(名)(~儿)铜子儿;铜元:大~儿|小~儿|一个~儿。(11)(量)(~儿)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细长的东西:一~儿线|一~儿挂面。(12)姓。子zǐ(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子zǐ(名)地支的第一位。参看〔干支〕。子zi(1)名词后缀。加在名词性词素后:帽~|旗~|桌~|命根~。b)加在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素后:矮~|垫~|扣~|胖~|折~|坠~。(2)个别量词后缀:一下~|一伙~。
这个时候天色有点暗了,陶七从身上摸出火折子、火镰和燧石,不过点燃火折子后,他才想起没制作火把。
尤其是著名川剧丑角表演艺术家陈全波、王国仁出演龟丞相,为该剧增添了光彩,使《许配》一场成为丑角唱工折子戏。
逯鲁曾博闻强记,对民间这些喜闻乐见的折子戏,自然是了熟于心。
李进章低头看起来,他对古文只有一知半解的水平,所幸张璁的这份折子写得并不算很深奥,而且读上去琅琅上口,毕竟他是以论证为主。
一个身穿铜色盔甲的士兵手里拿着卷成瓷实的圆筒状的火折子跑过来,站在罗敷背后喊道“舞姬公主,秦将军让我来借火!”。
明代折子戏是中国戏曲从全本戏到折子戏发展的初始阶段,是我们了解折子戏的产生、形成过程的窗口。
朕看到李邦华在折子里提过一嘴,没想到事情还挺严重,就应该如此,现在朝鲜也是大明帝国的一部分了,没有理由厚彼薄此。
过了三天,她的丈夫来了,拉着一匹驴,拴在门前的树干上。他有一张大长脸,黄板儿牙,怎么这么难看!妈妈下工钱了,折子上写着:一个月四块钱,两付银首饰,四季衣裳,一床新铺盖,过了一年零四个月才许回家去。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乾清宫内,刘焕正一脸专注地翻阅着内阁递上来的折子,偶尔还拿起笔来画上几笔。